浮萍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苏轼的一首哦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,
TUhjnbcbe - 2025/7/25 18:08:00

《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

苏轼

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。抛家傍路,思量却是,无情有思。萦损柔肠,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。梦随风万里,寻郎去处,又还被莺呼起。不恨此花飞尽,恨西园,落红难缀。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。春色三分,二分尘土,一分流水。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

苏轼

这是一首风格独特的伤春词,全词几乎句句都围绕柳絮(杨花)展开。更详细点说来,此词细读,可以析分为三个层次:最表面的层次是惜花,在咏柳絮;深一层是伤春,感慨春之逝去;最深一层则是闺怨和怀人。开篇先说“似花还似非花”,点明要咏的是柳絮。柳絮古称“杨花”,将其误解为杨柳之花,其实柳絮只是杨柳的种子,带有白色绒毛,便于因风飘远而已。所以词人说柳絮好像是花,又好像不是花,因为柳絮很常见,并不美丽,所以说“也无人惜从教坠”,就算飘满天空,洒遍一地,也没有谁来可惜啊。

柳絮

“抛家傍路”这句很有意趣,对于柳絮来说,柳枝就是它的家,这是一种拟人手法,说柳絮抛弃了家庭,来到路边。表面上是以人来比喻柳絮,实际上正好相反,是以柳絮来比喻人,离人抛弃家庭,踏上远途,就好像柳絮离开枝头,飘落到路边似的。“萦损愁肠”是写柳枝,细长如同愁肠一般,“困酣娇眼,欲开还闭”是写柳叶,柳叶如眼,古人就有称之为“柳眼”的。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与前面相同,表面上是用人的愁肠百转和慵懒合眼来比拟柳枝、柳叶,其实却反过来用柳枝、柳叶之留恋飞走的柳絮,来比拟留人之挂念离家的亲人。

柳条

再下句又是相同,看似以女子梦中一去千里,寻觅情郎来比喻柳絮随风而去,实际上所比才是实,原物才是比。金昌绪《春怨》词是非常有名的,它描写了一名闺中怨妇,因为夫婿征戍辽西,相隔万里,所以只能在梦中与其相会,为了不惊扰到好梦,她在睡前先把可能会吵到自己的黄莺赶走。词人在这里借用其意,说梦境就像柳絮随风一般,一去万里,寻觅情郎,但可惜的是,却偏偏被恼人的黄莺给吵醒了。

大黄鹂

下阙开篇,词人直抒胸臆,说“不恨此花飞尽”,不恨在这里其实当作恨来解,柳絮飘飞,春即逝去,怎么会不恨呢?“恨西园、落红难缀”,这里的恨应作更恨解,本就怨恨柳絮满天飞,但是更可恼的是落花洒满地,因为这证明着春天确实已经尽了呀。这里又以春尽暗拟青春逝去,翻译过来应该是这样的:我虽然恼恨情郎远去,但是更恼恨韶光飞逝,青春将老,情郎却始终不见回返啊!

满地落花

词人在描写柳絮的间歇,点了一句“落红”,以引出伤春的情感,然后继续写柳絮——“晓来雨过,遗踪何在?一池萍碎”。古人对某些自然事物不了解,只好通过丰富的联想力来填补,比如说柳絮飘扬的季节,浮萍突然凭空而生,也不见有种,也不见有根,浮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?杨柳多植于水边,柳絮自然会落入水中,于是古人就据此联想,浮萍不会是柳絮落水所化生成的吧?词人在这里采用了这种说法,主要是为了说明柳絮落水,以及给出浮萍的特殊意象——浮萍无根,随处漂流,正可比拟人生的漂泊,所以后来文天祥《过零丁洋》中会有“山河破碎风飘絮,身世浮沉雨打萍”之句。浮萍而加一“碎”字,更见凄楚无依。

浮萍

上阙写柳絮“抛家傍路”,下阙写柳絮落入水中化为“一池萍碎”,词人就根据这两点继续猜想下去,说柳絮三分之二都变成尘土啦,三分之一随水流去。但是词人本意并非只是咏柳,咏柳是为了伤春,伤春是为了怀人,所以在此特意不写柳絮,而写“春色”,并且在结句点明主题:“细看来,不是杨花,点点是离人泪。”沈谦在《填词杂说》中解析得很清楚,他说此词“幽怨缠绵,直是言情,非复赋物”。全词手法新颖,蕴意深刻,愁思隽永,实在是一篇佳妙之作,张炎《词源》就将其推崇为“真是压倒千古”。

参考资料:宋词集

本文乃“吴蕙茹美妆技巧”原创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,谢谢!

1
查看完整版本: 苏轼的一首哦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