浮萍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范成大先写下一首诗,姜夔看到后再写一首,
TUhjnbcbe - 2025/7/30 9:57:00
白癜风规范化治疗 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171014/5761442.html

范成大是我国大宋朝的一位很著名的田园诗人,曾因仕途不如意而退居石湖,过着简朴的、没有名利所羁绊的生活。

石湖是范成大一生中最为喜爱的地方,那里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皆承载着他的无限诗情,故而范成大还有一个称号——“石湖居士”。

人与人之间常常会因为共同的爱好或遭遇成为好朋友,就如姜夔与范成大一样。

姜夔一生不仕,四处飘零的他因才气过人而在江湖上颇具名声。当姜夔遇到范成大以后,二人着实有一种“相见恨晚”的感觉,从此他们便结为知己。

有一次范成大过生日,姜夔特意去拜访祝贺,在此期间,姜夔看到范成大在家中的一面扇子上题有一首诗,他不由感叹其味之妙,于是姜夔便次韵了一首。

诗巷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,就是姜夔的这首和诗,诗以28个字翻出了别样的格调,可谓美得让人陶醉。

次石湖书扇韵

宋·姜夔

桥西一曲水通村,岸阁浮萍绿有痕。

家住石湖人不到,藕花多处别开门。

“次韵”是格律诗写作中的一种形式,在创作的时候,作者需要按照原诗的韵字重新写一首诗出来,并且保持韵字的顺序不变。

不过可惜是,范成大题于扇面上的那首原作究竟何如,已不得而知。如果在此大胆地予以猜想,我想诗的内容应该与“石湖”有关,因为“村”“痕”“门”几个字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几分依据。

姜夔在和诗的时候,首先选择从比较广的视角下笔,临摹出了一个水长村静的画面:桥西一曲水通村;在小桥西边,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通向村落。首句的田园气息非常浓郁,它直接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没有喧嚣的世界。其中的“桥”“水”“村”属于典型的田园物象,不用作者额外加以修饰,它们就已经彰显出了颇多的宁静安详之意。

这或许并不是多新颖的构景方式,但首句中的景却显得格外生动。其中有动有静,有声有色,还有空间上的延伸效果,所以,这样的画面总是能够有力地感染到读者。

作者所描写的是他来到石湖后所看到的景象,首句初步添入物象组建画面,承句顺着首句的引领,对内容做出丰满:岸阁浮萍绿有痕;岸边的阁楼与水面的浮萍皆带着些绿意。有人说这里的“阁”通“搁”,其实这层意思倒也不是解释不通,但笔者认为将其理解为本来意思“楼阁”似乎会更富有画面感。

那么至于“阁楼”怎么会有绿意,当然是源于一个“岸”字。这里的阁楼是位于水岸边的,所以它会与芳草树木相互掩映,故而自然也就带上了绿意。后面的“浮萍”就更不用说了,因为它本就是绿色的。

在这一句中,作者重在凸显色彩“绿”字,他将水、岸、楼阁与浮萍巧妙地融合在同一幅画面中,再用一个“绿”字进行晕染,使得这些物象顿时有了清新可爱之处;而与此同时,画面也因为这些物象的添入而变得丰富饱满。

“家住石湖人不到,藕花多处别开门”;诗的第三句忽而宕开一笔,先从虚像做点燃,而后的第四句又从实像去做补充。范成大的家住在石湖这个鲜有人到的地方,行入藕花多处,会发现他家的门正好开在这里。

好美啊,这不就是我们所向往的“世外桃源”吗?读后面两句,让人又一次禁不住感叹起来,又一次安耐不住心中的那份渴望——如果我们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个院子该有多好!而能够有此感想,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是姜夔写得好。试想,如果作者无心可供发觉、无才可供下笔,我们又怎能看到这般美丽的画面呢?

“人不到”三个字点出了石湖环境的幽静与偏僻,也从侧面烘托出了主人范成大的淡泊性情。这里的“人”可以泛指任何人,也可以指那些不入主人之眼的俗人。作者这样写,是有意通过环境来歌咏范成大的高尚节操,同时也含蓄地体现了自己不同流合污、不逐功名的气节。

最后一句的“藕花”不但为画面增添了醒目的色彩,还对承句的“无人到”做出合理解释。而这句之妙又远远不在于此,它的语言、角度也是值得我们去称赞的一点。

极静、极美、极平淡安逸之味皆被一句“藕花多处别开门”彰显得淋漓尽致。以这样的句子收篇,诗的韵味怎么能够不耐品?

人不曾来庐尚静,且任藕花开出尘;各位看官,对于姜夔的这首次韵之诗,你认为写得如何?其中的这种意境你喜欢吗?欢迎在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1
查看完整版本: 范成大先写下一首诗,姜夔看到后再写一首,